《蕲春作家》2024年第23期
【蕲春文讯】
甘才志散文《春耕记事》载《湖北日报》2024年3月30日;散文《再酷一把》载《黄冈日报》2024年3月23日。
江清明小说《月光谣》载《岁月》2024年第2期;散文《走金沟》载《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3月7日;散文《一个女人和一座山》载《舞动的旋律》,中国林业出版社2024.1月;散文《蕲春有戏》载《黄冈日报》2024.3.18日;小小说《笨办法》载《黄石日报》2024.4.20日;散文《轮胎菜圃》载《楚天都市报》2024.5.15日;小小说《拉链》载《佛山文艺》2024.6期。
周志启诗《瓶花》载《辽河》2024年第1期;诗《今夜,与一枚月亮对视(外二首)》载《牡丹》2024年第1期;诗《一弯清流》载《绿风》2024年第1期;散文《小妹小妹》载《楚天都市报》2024年3月6日;《在清澈的湖水里举起灯火(组诗)》载《中国铁路文艺》2024年第3期;《春天的故事(组诗)》载《中国高新区》2024年第3期。
陈罗书《蜜香千里》载《散文选刊·下旬刊》2024年3期。
周小芳散文《老家那棵柿树》载《楚天都市报》2024年2月28日。
肖满霞散文《大娘·大姨》载《楚天都市报》2024年1月31日。
吴先和小小说《聋哑泥土》载《山西晚报》2024年3月21日。
张冠小说《徐东风的东风》载《辽河》2024年第7期。
目 录
杨国庆◆于平淡中见精彩
曹航梦◆游庐山
于平淡中见精彩
——读耀旭《我常常忘记我所写下的》
文/杨国庆
诗人耀旭写了多年的诗,现在仍坚持在写。这就像伟人一句话说的,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按这个句式造句,也可以说,一个人写一首诗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写诗。这就难得很。可耀旭做到了。这是文学的初心,也是诗歌的诗心。他最近写了一首《我常常忘记我所写下的》短诗,显得很平淡但又显得很有哲理包含其中。标题于平淡中显出繁复,于直白里露出美韵:
我常常忘记我所写下的,“因为写下的语言平淡/所以诗意是淡漠的/诗意需要被强化吗?/诗意的客观性是不需要被强化的/它的隐蔽性需要被呈示/诗意不是一件花衣裳/我宁愿接受平淡/而不接受造作/也不喜欢华美造作/一个长期活在平淡生活里的人/我更愿意亲近/平淡不会被炽热焚毁/如果说我的诗需要致敬/那么首先是真实的世界/其次是平淡琐屑的生活/和庸常无奇的人”
这显出了不一般的精彩,隐喻和美学意义在其中闪现。正像别林斯基说的:“生活也随着一起前进了,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这些新的现象使人认识到新的事实,并且把这种认识推向发展的路上去。”(《别林斯基选集》,第四卷(上),第11页)这首短诗可以说是诗人对生活新的感悟和对写作诗歌的新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推向”诗歌写作“发展的路上”来了。
“我常常忘记我所写下的”这个标题的隐喻意味着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创作后对自己作品的遗忘或忽视。这种遗忘是对作品的一种超越,诗人不再拘泥于自己曾经的创作,而是向着新的方向前进。同时,这也是对创作过程中瞬间灵感的一种反思,强调创作的即时性和不可复制性。从美学角度来看,这个标题体现了诗人对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它传达了一种对艺术创作自由流动性的赞美,以及对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鼓励。通过忘记,诗人在寻找一种更为纯粹和原始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不受过去经验和既有成果的束缚,能够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另外,这个标题还隐含着对艺术创作中“忘却自我”的探讨,即诗人在创作时应该暂时放下个人的主观意识,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以便更好地表达艺术的真谛。这种观点与传统艺术中的“忘我”理念相呼应,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的原则。这个标题的隐喻和美学意义在于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自由、创新和超越,以及诗人在创作时应该追求的一种忘我和顺应自然的状态。
“因为写下的语言平淡/所以诗意是淡漠的/”。 这表达了诗人对语言和诗意的看法。即如果诗歌使用的语言过于平凡无奇,那么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诗意也会显得不够深刻和引人入胜。这里的“淡漠”指的是缺乏激情和深度,也暗示了作者认为诗歌应该具有一定的情感强度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体现出了诗歌之美,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美,通过“平淡”与“淡漠”的对比,突出了语言和诗意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关注语言选择对诗意产生的影响。有种简洁之美,诗句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观点。这种简约风格本身就是诗歌之美的一种体现。表露出哲思之美,诗句不仅仅是对语言和诗意的描述,更是一种哲思的体现。它引发了读者对于诗歌创作本质的思考,如语言的选择与诗意的创造之间的关系。凸现情感共鸣之美,尽管诗句描述的是一种“淡漠”的状态,但它也能唤起读者对于生活中平淡时刻的共鸣,从而引发对生活细节的审美感受。再现了留白艺术之美,诗句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和解读“平淡”与“淡漠”的具体含义,这种开放性的解读也是诗歌魅力的一部分。这句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歌之美的多个维度,同时也邀请读者参与到对诗歌意义的探索之中。
“诗意需要被强化吗?诗意的客观性是不需要被强化的”。这是在探讨诗意的本质和存在状态。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诗意是否需要人为地加以增强或突出,然后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诗意的客观性不需要额外的强化。这里的“客观性”指的是诗意本身固有的、不依赖于外界评价或干预的自然状态。诗人在表达一种观点,即真正的诗意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需要刻意去加强或改变它,因为它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诗意”通常指的是诗歌中所蕴含的美感、情感深度和想象力,它是诗人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意可以是含蓄的、暗示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生动的,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情感共鸣。“客观性”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在诗歌中,客观性指的是诗人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真实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真实刻画。诗人是在强调诗意的自然流露和真实性。诗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应当源于诗人的内心体验和对周围世界的深刻洞察,而不是刻意制造或夸大。同时,诗意的客观性意味着诗人在创作时应当尽可能地忠实于事物的本质,避免过多的主观色彩影响诗歌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这样的观点认为,诗意的力量在于其真实和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强化。这是诗人对诗歌的深刻认知和洞见。
诗歌是作者表达情感和志向的手段,通过诗歌,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这句诗通过对诗意和客观性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某种理念或态度。这句诗还表达出形象美,通过对诗意和客观性的讨论,隐含了诗人对于如何通过诗歌形象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的看法;也表达出意境美,这句诗在探讨诗意的客观性时,也涉及了如何通过诗歌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这还表达出精炼美,这句诗虽然简短,但含义丰富,体现了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复杂思想的能力。这句诗的美学风格体现在其抒情性、音乐性、形象性、意境性和精练性上,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它的隐蔽性需要被呈示/诗意不是一件花衣裳”。其基本意义在于强调诗意的内在本质和深度,反对将其表面化和肤浅化。诗中提到的“隐蔽性”指的是诗意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不易察觉的美,而这种深层的美是需要通过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来呈现和发现的。“诗意不是一件花衣裳”则使用了隐喻,将诗意比作不是外在装饰性的“花衣裳”,而是有着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价值的东西。隐喻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反对表面化:将诗意比作“花衣裳”,诗人表达了对将诗歌仅仅看作是外在装饰和华丽辞藻的不满,强调诗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强调内在美:隐喻中的“花衣裳”通常指的是外在的、表面的美,而诗意则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美。诗人通过这个隐喻强调了诗意的内在美和深度。三是提倡深入解读:诗意的“隐蔽性”表明诗歌的美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个隐喻鼓励读者深入诗歌的内在世界,探索其深层的意义。四是强调真实性:通过否定诗意是“花衣裳”,诗人在倡导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和真诚性,反对虚假和矫饰。五是提倡艺术与生活的结合:隐喻也暗示诗歌创作应紧密联系生活,反映现实,而不是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装饰品。这句诗通过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意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诗歌创作和欣赏的严肃态度。
与此同时,“花衣裳”这个意象也值得深入探讨。“花衣裳”作为一个意象,被用来作为诗意的对立面,其作用在于强调诗意的内在深度和本质,而非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或形式上的美。这是诗句的对立与对比,将诗意比作“花衣裳”是一种对比手法,用以突出诗意而不应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美,而是应该有更深层次、更内在的内涵。显现隐喻的否定:通过否定诗意是“花衣裳”,诗人实际上在否定一种对诗歌的肤浅理解,即只看重诗歌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这是审美观念的传达,这个意象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审美的特定观念,即诗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形式美,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哲理。这表明意在引导读者深入解读,通过使用“花衣裳”这一意象,诗人希望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解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上。这是表现艺术与真实的平衡,这个意象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思考,即艺术作品应该既有艺术的形式美,也要有反映现实和表达真实的深度。“花衣裳”这一意象在这句诗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它不仅是对诗意的一种比喻,也是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态度的一种倡导。通过这个意象,诗人传递了一种对诗歌内在价值的重视,以及对诗歌艺术深度和广度的追求。
“我宁愿接受平淡/而不接受造作/也不喜欢华美造作”。这表明诗人倾向于一种朴素、真实和自然的诗歌创作态度,反对过度修饰和虚假造作。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平淡真实的偏爱,认为这种质朴的风格更能体现诗歌的本质和内在美。这句诗多视角体现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意义:表达出尊重诗歌的真实性,诗人强调诗歌应当反映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审美标准或市场需要而故意制造出的假象。这种真实性是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诚和作品的生命力。这表达出诗人喜欢诗歌写作自然流畅,而不喜欢“造作”和“华美造作”,这表明他推崇自然流畅的诗歌风格。自然的表达方式能够减少诗歌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使得诗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这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简约之美的欣赏,通过偏好“平淡”,诗人展现了对于简约美的追求。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艺术表现,它能够突出诗歌的核心意义,使读者能够更集中地感受诗歌的力量。这表达出诗人情感的真挚,诗人对于平淡的偏好也反映了对于情感真挚性的重视。真挚的情感是诗歌感染力的来源,它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这还显露出诗人反对虚伪和浮夸的写作态度,诗人通过拒绝“造作”和“华美造作”,表达了对虚伪和浮夸风格的反感。这种态度有助于维护诗歌艺术的纯粹性,避免诗歌成为空洞无物的装饰品。这表达出诗人大力倡导个性和创新的追求,诗人的这种创作态度是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在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过程中,诗人会发现新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视角,从而推动诗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这很明显地看出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真实性、自然性、简约美和情感真挚性的重视,这种创作态度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个长期活在平淡生活里的人/我更愿意亲近/平淡不会被炽热焚毁”。诗人表达了自己更愿意亲近那些长期生活在平淡生活中的人,并且认为平淡的生活状态不会因为过度的激情或热情而被摧毁。这里的“平淡”指的是一种稳定、平和、没有太多波澜起伏的生活方式或心境。诗人是在表达对于平淡生活的认可和欣赏,认为这是一种更为持久和真实的生活状态。相比于短暂的炽热激情,平淡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过选择“平淡”而不是“炽热”,诗人在表达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在诗人看来,平淡代表着一种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平衡。这种想法与表白,是对真实情感的珍视,诗人认为平淡生活中的情感更为真实和深刻,因为它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更多地源于内心的自发感受。是对生活哲学的反思,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一种反思,即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更为平和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诗人选择亲近那些生活在平淡中的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更容易建立深厚的、基于相互理解的友谊和关系。更是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在诗歌创作上,诗人倾向于追求一种更为内敛和平静的风格,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或戏剧性。这句诗的字面意义背后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和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通过选择“平淡”而不是“炽热”,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真实、稳定和内在价值的追求。
读者还应该看到,“平淡”和“炽热”这两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不同的情感状态或生活态度,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和生活方式。平淡的情感状态,是指一种温和、平静、不激动的情感状态,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给人一种安定和舒适的感觉。从生活态度看,是指一种追求简单、宁静、不张扬的生活态度,注重日常生活的质量而非外在的热闹和繁华。而“炽热”是另外一种情感状态,指一种强烈、激烈、充满激情的情感状态,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冲动行为。其生活态度是指一种追求刺激、变化、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可能表现为对事业、爱情或其他事物的狂热追求。在某些情境下,炽热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对目标的坚定执着,但也可能伴随着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风险。诗人通过对比“平淡”和“炽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偏好。诗人选择“平淡”,或许是他认为平淡的生活更加真实、持久和可靠,而“炽热”虽然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也可能带来不稳定和短暂的满足。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生活质量和情感深度的价值观。“平淡”和“炽热”在诗句中不仅仅是情感或生活状态的描述,还承载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这几句诗通过“平淡”与“炽热”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这是在追求内心的平和,诗人选择“平淡”而不是“炽热”,表明他更倾向于一种内心平和、稳定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不被外界的激情和动荡所干扰,能够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这是重视生活的本质,通过偏好“平淡”,诗人强调了对生活本质的关注,而不是被表面的热闹和繁华所迷惑。平淡的生活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人能够更好地体验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种持久的幸福观的体现,诗人认为“平淡”所带来的幸福感更加持久和真实。相比之下,“炽热”可能带来短暂的高潮体验,但难以维持长久,甚至可能伴随着剧烈的情绪波动和不可预测的后果。选择“平淡”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追求稳定和可预测性是人们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这还是对真实情感的珍视,诗人或许认为平淡生活中的情感更为真实和深刻,因为它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更多地源于内心的自发感受。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真实性比短暂的激情更能触动人心。当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哲学的一种反思,即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更为平和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即追求内心的平和、关注生活的本质、珍视持久的幸福感、追求生活的稳定性,以及珍视真实情感的重要性。这些哲理提醒人们在忙碌和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如果说我的诗需要致敬/那么首先是真实的世界/其次是平淡琐屑的生活/和庸常无奇的人”。这传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敬意和对日常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对平凡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本质的认可。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孕育诗歌。诗人首先向真实的世界致敬,这里的“真实”指的是未经粉饰、保持原貌的自然或社会现状,值得尊敬和感激。紧接着,诗人提及了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包括日常的吃喝拉撒、工作休息等,它们构成了每个人生活的基础。诗人认为,即使在看似琐碎的事物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真谛和创作的灵感。最后,这句“庸常无奇的人”,诗人将致敬的对象扩展到了普通人。这些人在别人眼中毫无特色,但在诗人看来,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价值。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展示了对于平凡个体的尊重和颂扬。诗人在诗中还表达了对生活的敬畏之情。他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它都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诗人试图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宏伟的还是微小的,都给予它们应有的重视和敬意。同时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传达了对日常生活的赞美。他认为,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人生的智慧和美好。而且对人也作了肯定,诗人还通过对庸常无奇的人的描述,肯定了人性的普遍价值。在诗人眼中,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记住,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在这几句诗里,体现了诗人对真实世界的敬意,对日常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肯定。诗人通过这些诗句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出他自身的谦逊和对平凡事物的敏感洞察力。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达。
这首诗写的很平淡,但很不寻常。与别林斯基说过的一段话有几分接近:“它们从心灵传达到心灵;它们所讲述的不是彩灯的灿烂的光辉,不是胜利的雷声,而是心灵的秘密……它们充满着淡淡的哀愁,柔和和忧闷,——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是诗歌。”(《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第263页)这首诗也可以说是耀旭“心灵的秘密”,“充满着淡淡的哀愁,柔和和忧闷”,“它们从心灵传达到心灵”,是诗人诗歌写作风格的精彩体现,是耀旭写诗感悟的宏亮呐喊。
这首诗的标题是“我常常忘记我所写下的”,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实际上诗人时刻也没有忘记写下的诗句,而是在追求一种平淡的诗歌写作风格,这诗里面并不平淡,时有波澜起伏,但与平淡相比照,又很艺术地反衬出风格的平淡。古人也有谈论这种平淡风格的,如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到“冲淡”的风格,与今天的“平淡”比较相似:“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冲淡”与“平淡”,古今辉映,而且很多诗人在这两种风格的熏陶下与传承中,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应该说,耀旭的这首诗,既有“冲淡”之遗风,又有“平淡”之创新——也就让读者看到了耀旭诗歌平淡之中的精彩。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广播报》,中国诗歌网,中国当代诗词网,《应用写作》,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长江文艺评论》,《武汉文学》,《楚天文学》,《南方文鉴》等国家级、省级和市、县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评论和文章及新闻作品1280多篇,累计230多万多字;还有6部总计600多万字的长篇连载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游庐山
文/曹航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众所周知,这是李白游历庐山留下的诗句,让世人对庐山产生无限联想。五一假期,我如愿以偿踏上了这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山。
秀峰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远远望去,山势峻峭,仿佛要冲破云霄。进山后,沿途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清香。古道踏步,仿佛与徐霞客在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这里有刘瑾搭建的书台,石壁上,刘瑾刻下的诗句依旧清晰可见,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墨香,每一个笔画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古老的传奇,思绪难免追溯到刘瑾当年泼墨挥毫的飘逸和洒脱。
离开书台往前走,就是庐山大瀑布——马尾瀑。云雾缭绕中,李白的雕像若隐若现,他手握酒杯,目光深邃地凝望着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就是几百年,好像他老人家一直站着思考着什么。抬头望去,那瀑布如一条玉带从天而降,击崖穿石,砸向深潭。晴日下,雾气升腾,偶有七彩虹桥横驾,引来鸟儿嬉戏追逐。也迎来游人驻足观看。瀑布击潭,轰鸣有声,似战鼓,如马蹄。
下山后就到了龙潭,传说这里是龙王居住的地方。峭壁上,一个大大的“龍”(龙的繁体字)字格外醒目。龙潭清澈碧绿,宛如一面镜子,微风吹过,水面荡起层层波纹,美不胜收。
庐山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人文的厚重底蕴。这里的山水、古迹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传说让人浮想联翩…… 真的不想离开庐山,好想化着一缕清风一脉清泉日夜守在那里,与她为伴。
作者简介:曹航梦,蕲春县实验小学四年级(16)班学生。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