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蕲春出了首位陶艺博士!
蕲春人物彬彬,英杰代兴。
二十世纪以来,
秉文衡、掌科苑、主讲坛者遍及五洲,
据不完全统计,
蕲春籍教授、专家学者达到4300多位,
遍布海内外,
故有“教授县”“博士街”美誉。
最近,又有一则好消息传来,
今年6月,蕲春又出了首位陶艺博士,
这既是蕲春两千年
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
也是近年来推进
窑都复兴的”精彩窑变”。
夏日的千年龙窑,仿佛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阳光透过重阳木的繁茂枝叶,洒在古老的窑壁上,斑驳的光影中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树荫下,蓄着一脸长长胡须的窑主高全军,正在指导匠人们练泥、盘条,赶制两百口千斤大缸。
谁能想得到,这位年过不惑之年的大叔,刚刚参加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博士生招生考试,在256名硕士研究生比拼中脱颖而出,以综合第五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陶瓷工艺与产品设计”方向设计学的博士生。
不爱金碗爱“泥碗”
1978年出生在蕲春的高全军,200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在某部委直属单位工作。
究竟要以怎样的方式生活?
工作之余,高全军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深耕陶艺,他先后到河北、江西探访当地陶艺文化,拜师学习技艺。学有小成之后,在北京市通州区注册成立“乐之陶”工作室,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钻研陶艺。曾有不少外国驻华使节夫人慕名组团前往“乐之陶”体验制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乐之陶”工作室名气也越来越大。
“创造力是自己最喜欢的一种东西,从陶艺引入到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在所有人愕然之中,高全军辞别了“前途无量”的高薪安逸岗位,全身心投入到陶艺事业中去。
辞别首都回“窑都”
“量变终会质变,很沉醉于一瞬间豁然开朗的感觉。”日复一日的拉胚,高全军手上的技艺越来越纯熟,在北京烧了七八年的气窑,以至于听听窑火的风声,就能判断出温度和气压。
2014年4月,高全军回乡探亲,前往家乡的“千年窑都”管窑探寻陶艺,寻找古法传承。经过与当地老匠人的深入交流,受到大量启发。
是继续留在北京从事熟悉的工业制作,还是回到家乡管窑研究传统技艺?
对于高全军而言,无疑又是一项艰难的抉择!
“明天的手艺一定比今天好!”
经过现实的比较和考量,2017年,高全军阔别首都北京,毅然回到管窑。瞄准了千年龙窑——李家窑的柴烧工艺,他投入30万元在龙窑里柴烧了三次,一次次调整烧法,汲取了更多的经验。又经过五年的反复研究与探讨,形成自己独有清晰的思路。
他认为,能代表管窑陶艺传承的,必定是古法传承的“柴烧紫金水花陶”。因为柴烧源自古法,讲究窑变之彩千变万化。而紫金泥又源于赤西湖底泥,改良后可耐高温煅烧。“水花”技艺全国独一无二,讲求时机与写意。
战胜艰难再“出发”
刚回管窑时,千年龙窑还是一片沉寂。
“一定要让传承活起来!”
在高全军带领下,李家窑点火柴烧次数越来越多。以烧制茶具和工艺品为主,每年还举办千年龙窑柴烧艺术节,引来大量游客,出窑的陶器摆上桌,就被抢购一空,每年产值已接近600万元。
然而,不管是千年龙窑,还是整个管窑镇陶器产业,越来越陷入发展瓶颈和制约因素。
管窑陶器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虽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却显得有些单一和落后,产品设计创新不足,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同质竞争不及老牌对手。
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也在困扰着这位窑主,迫使他不断外出学习、交流、研讨。
2023年5月,在参加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上,高全军有幸结识了指导老师宁武成。宁武成应邀来到龙窑,被他精湛的技艺和对陶艺的执着所折服。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获得参加招生考试资格。
要和年轻人一起考博,高全军没有退缩。
一边经营着窑厂,一边逼着自己恶补功课。早上起来背英语,中午阅读国外陶艺英文杂志,晚上再学专业课,整个人瘦了十来斤……
苦心人,天不负。
他成为自己心仪的博导在本年度收取的唯一弟子,同时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非遗培训班上走出的第一位非遗传承人博士。虽然录取通知书还未到手,考虑到其深厚的陶艺功底,学院已经邀请高全军参与一国家课题组研究项目。
战胜艰难再出发,高全军信心满满:通过与高校对接,为管窑陶艺行业发展打通人才渠道;深化工艺设计,赋予管窑陶艺标志性内容;加强文旅融合,打造一个国际陶艺柴烧基地。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